2025年7月全省新型政银担合作业务情况通报
7月,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紧紧围绕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,通过体系协同、业务创新和政策赋能,精准滴灌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等重点领域,为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。
一、业务进展情况
7月新增再担保项目4,182笔、金额44.31亿元。当前在保项目165,522笔,在保余额1,065.17亿元,同比增长35.07%。其中:支小支农项目在保余额1,056.27亿元、占99.16%,支小支农项目中单户500万元(含)以下项目在保余额828.37亿元、占78.42%,支小支农主业突出。
分地区看,7月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规模靠前的市州分别是:
1、武汉(14.85亿元、841笔)
2、宜昌(5.23亿元、642笔)
3、咸宁(4.26亿元、286笔)
4、襄阳(3.03亿元、466笔)
5、荆州(2.84亿元、234笔)
分合作担保公司看,7月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规模靠前的有:
1、武汉市融资担保公司(5.87亿元、365笔)
2、武汉光谷科技担保公司(3.83亿元、250笔)
3、襄阳市担保集团(2.66亿元、343笔)
4、省科技担保公司(2.63亿元、92笔)
5、湖北省中小微担保公司(2.48亿元、107笔)
6、宜昌市担保集团(2.46亿元、248笔)
7、赤壁市中小担保公司(1.78亿元、109笔)
8、孝感市融资担保公司(1.76亿元、175笔)
分银行看,7月银行参与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规模靠前的有:
1、省联社系统(18亿元
2、工商银行(6.75亿元)
3、湖北银行(5.25亿元)
4、武汉农商行(3.62亿元)
5、邮政储蓄银行(2.93亿元)
分产品看,7月业务新增规模靠前的有:
1、再担创业贷(14.1亿元)
2、再担分险贷(9.25亿元)
3、再担总对总(7.41亿元)
4、再担科担贷(7.27亿元)
5、再担园区贷(2.66亿元)
二、主要工作措施
(一)体系协同谋发展。7月,省再担保集团召开2025年上半年全省再担保合作体系工作会议。省再担保集团、省科担公司、16家担保机构现场参加会议,70余家担保机构视频参加会议。会议全面回顾了上半年工作成果,研判了当前经济形势与行业挑战,并对下半年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。同月,武汉市融资担保联合体2025年第一次成员会议暨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在武汉召开。会议选举产生首届领导机构,并就银担合作环境优化、行业资源整合、风控体系共建等核心议题达成多项共识,未来将持续推动科创金融、供应链担保、股权投资等多元化产品与服务创新。
(二)政策赋能优生态。近日,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《关于支持“一主四优多支撑”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,明确提出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体系,市、县财政每年统筹资金8,000万元,持续落实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“四补”机制和建立新型政银担合作专项资金。硚口区人民政府推出新版“硚担贷”,在新型政银担合作基础上,由硚口区财政出资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,融资担保机构、银行机构、硚口区财政共同承担风险,专项用于补偿“四上”企业政策性担保贷款后产生的贷款逾期本金和利息。
(三)非融保函显成效。7月,省再担保集团非融保函累计开函金额突破1亿元。鄂州市中小担保公司、湖北国创担保公司、武汉市夏创担保公司、枝江市天雨农业担保公司、枝江市金桥担保公司、潜江市汇桥担保公司等多家机构积极开拓非融保函业务。枝江市金桥担保公司深度挖掘枝江城投公司各业务板块,将担保保函前置于城投公司重大项目、大额采购、供应链等重点环节,实现业务前移和协同发展。同时采取“融资担保+非融资担保”双轮驱动策略,对在保客户及其关联企业地毯式挖掘保函项目需求,有效提升客户契合度。截至目前,通过省地联动、自主创新、居间赋能等多元化发展模式,枝江市金桥担保公累计完成保函业务规模达1.79亿元。
(四)产品创新壮实体。近日,鄂州市中小担保公司承保的首笔“再担红担贷”业务在中国银行鄂州分行成功落地。随州市中小担保公司携手工商银行随县支行,成功发放首笔“随石担”担保贷款。神农架中小担保公司成功办理首笔工程款支付保函。浠水县金投担保公司成功承接县域创业贷业务。谷城担保公司实现首批创业担保贷款业务落地。襄阳担保集团联合襄阳农商行创新推出“涉农担贷”普惠金融产品,聚焦辖区内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为涉农小微企业注入发展动能。
2025年7月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情况通报
7月,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深入贯彻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凝聚体系合力,创新担保产品和模式,提升多元金融服务能力,推动我省科技融资担保业务、科技创新担保计划规模再上新台阶。
一、科技融资担保业务开展情况
截至2025年7月底,我省再担保体系内科技型企业在保9,873笔、289.07亿元,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在保3,630笔、130.04亿元。2025年7月新增科技担保业务527笔、16.32亿元;专项计划备案401笔、13.07亿元。本年度新增科技担保业务5,696笔、174.94亿元;新增专项计划备案2,459笔、81.87亿元,专项计划新增规模靠前的有省科技担保公司(19.28亿元)、湖北省中小微担保公司(13.65亿元)、武汉光谷科技担保公司(11.84亿元)、武汉市融资担保公司(11.22亿元)。截至2025年7月底,省科技担保公司在保1,574笔、39.13亿元,当年新增968笔、25.41亿元,与体系内担保公司开展的联保分保业务当前在保258笔、10.27亿元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顶层设计,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。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提升科技金融质效,打造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模式,强化融资增信服务,加强各类金融工具的联动配合,鼓励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制造业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支持。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强调要紧扣种子期、初创期、成长期、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,运用“股贷债保担”等一揽子金融工具,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、接力式金融服务。
(二)创新驱动,着力优化科技金融服务。为更好争取中央政策资源,提升“科技创新担保计划”覆盖面,省科技担保公司牵头搜集并整理了“科技创新担保计划”名单佐证材料,制定了《湖北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十问十答》,并在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内进行了分享。省中小微担保公司联合恒丰银行成功落地长江国贸供应链首笔业务。洪湖开源担保公司实现首笔专利质押担保项目落地。省科技担保公司、武汉市融资担保公司持续推动江夏区科技担保新模式,目前已落地11笔、4,989万元,为区内科技型企业送去了费率更优、审批更快的科技担保服务。
(三)行业共建,省市联合赋能实体经济。省科技担保公司和武汉市融资担保公司合作的首笔“科担联合贷”业务落地,为探索省市两级政府性担保机构资源互通与协同发展开辟新路径。双方通过授信模型互认,缩短双方审批流程,提高科技型企业获得感;同时启动价值客户筛选评估工作,通过制定清晰的认定标准,精准识别价值客户,并为其匹配“担保+”一揽子金融工具包,打造“前端无感担保+后端增值服务”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,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。
邮政编码:430061 电话:027-86657570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欢乐大道1号东湖国贸中心A栋宏泰大厦26楼
鄂ICP备2021004039